暖化研究 重點在前後百年
【中國時報 2007.04.16 柳中明】
氣候暖化議題發燒,人類真的可能改變大自然的變動機制,讓地球持續熱下去嗎?
天體運行的規律,在目前是不會被人類破壞的,所以八萬年後地球氣溫將下降約十度,全球冰川將大幅增加,氣候將進入另一次的冰河期,這應該是必然會發生的規律。但是,那是八萬年後,不是現在。
現在,地球正處於溫暖的間冰期,且並非是過去八千年來最熱的時期,但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卻是六十多萬年來最高。若要地球氣溫不再上升,除非太陽遠離地球,或是全球火山大量噴發。只有進入大氣層的太陽輻射量減少,才可能抑制大量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增溫。
大氣科學界對於過去與未來百年氣溫持續上升趨勢的正確說法是:若忽略人為影響,是無法解釋現今全球暖化的情形。換言之,是目前天體運轉的自然狀態與人為大量排放溫室氣體,共同創造目前氣溫持續破記錄的情形,並非單由人類來造成全球暖化。聯合國「跨國氣候變化小組」(IPCC)報告,主要將重點放在過去百年人為影響的重要性,與未來百年,並非是千年、萬年後,持續暖化中的地球。今年報告,更將二○五○年後全球可能合作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,使得溫室氣體排放出現減少的情景納入模擬重點,期望人類能減少干擾氣候,讓氣候變化規律漸歸還大自然主宰。
一波波的媒體熱炒,造成漣漪不停的震盪,似乎符合《恐懼之邦》內環保及科學人士的設局。不過,那僅是創意十足的科幻小說。該作者雖然找到四、五○年代科學界對於資料分析誤判的切入角度,但其本身終究不是科學家。過去百年增溫,一九四五至一九七五年間卻是略為降溫的情形,早已經科學模擬探討,確定是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下的小插曲。目前持續破紀錄中的全球氣溫,也可能再因海洋增溫較慢與海洋環流調整,再度出現一波修正,但那應不會影響未來百年持續增溫的趨勢。該書雖然出於電影《明天過後》之後,但作者或許是不了解《明天過後》誇張劇情的背後,突然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進展,而未將正確觀點納入書中。
全球熱炒氣候暖化議題的局面,將持續燃燒未來一整年。這個月底將是IPCC經濟衝擊議題在泰國曼谷上場,然後五月在德國波昂進行氣候變化綱要公約(UNFCCC)下屬機構會議,六月初經濟高峰G8會議在德國海利根達姆討論下一階段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,九月聯合國已宣佈將召開部長級會議,為十二月在印尼巴里島舉行的第十三屆UNFCCC締約國會議提供更有決策效率的政治方向,在此之前,IPCC十一月會在西班牙瓦倫西瓦提出第四次評估報告的整合版本。
我國各大報、雜誌、廣播與電視均已注意到此現象,正紛紛進行系列性專題報導、規劃與製作,年底巴里島將會非常熱鬧,而我國二○○八總統候選人也終需對全球暖化下的台灣因應策略有所表態。
(作者為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、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