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河變色─談土石流

首頁 向上

學習加油站

土石流的成因

台灣地區山高水急、土石鬆軟,而且因氣候濕潤,所以岩石或建物受風化作用較快,發生山崩或土石流是司空見慣的事,欲避免土石流造成的災害,最好的方式應該是遠離坡度較陡的地區,並減少山坡地的開發,才能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。

1.      常發生土石流的區域:

A.         陡坡邊緣:坡度較陡的區域或溪谷邊,因岩石受長期的風化與侵蝕,土石變得脆弱鬆軟,在吸收大量雨水之後,坡腳不足以支撐下滑的力量,易造成土石流。

B.         山崩地區。有時山崩後的大量土石堆積在溪谷,若形成土堤阻住水流,則當溪水上漲,越過土堤,很容易會造成土堤崩潰,造成土石流。

C.         工程的廢棄土:因開闢道路、興建房屋或採礦所造成的工程廢棄土,若不當棄置,常是土石流的材料來源。

2. 土石流的特徵:含有大量礫石與泥沙混雜,淘選度極差。

3.形成土石流的要件有三:(1)陡坡,(2)大量的破碎岩塊,(3)大量的雨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