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河變色─談土石流

首頁 向上

學習加油站

土石流的分類

「土石流」是塊體運動型式的一種,凡是由風化侵蝕作用所造成的岩屑、岩塊、或出露的岩層常常可以沿著山坡或山崖向下移動或崩落,這就是一般紙上常常報導的山崩,在地質上叫做塊體運動(Mass Movement)。

 

塊體運動發生的原因包含幾個因素:(一)重力,(二)水分。重力物體由高處向低處移動,而水分可以增加物體的重量,並減少岩石屑碎顆粒間的摩擦力,使得這些物質更易滑動。

 

塊體運動的型式大致可分為三種型式:但山崩常常是同時包含這幾種型式─

(一)墜落(Fall):岩石碎屑從高處直接自由掉落或滾落。

(二)滑落(Slide) :岩石、岩屑或土壤等沿著一個滑動面向下滑移。

(三)流動(Flow) : 包括泥流、土流、和土石流。

 

若依塊體運動的快慢來分,快速的塊體運動統稱為山崩(Landslide),通常指的是崩移(Slump)、岩屑滑動(Debris Slide)、岩屑墜落(Debris Fall)、岩石滑動(Rock Slide)、岩石墜落(Rock Fall)五種(見下圖),此五種含水分較少,而含水分較多的塊體運動方式有泥流(Mud Flow)、土流(Earth Flow)、和崩瀉(Avalanche)三種

墜落 滑動
崩移 土流
泥流    

(圖片來源:何春蓀編,普通地質學p179,國立編譯館)

「泥流」為石、土、和水的混合體,沿著河谷向下流動。泥流常常因為突來的豪雨來襲,而發生在山谷地區。因密度很大,有時可以搬運很大的石塊,而造成很大的災害。台灣常見的土石流災害大部分應屬於此種型式。

 

另一種和泥流類似的山崩形式是「土流」,流動速度得較泥流緩慢一些,常發生在含水豐富的緩坡上,土流發生時,就好像在山坡上用一支大湯匙刮出一個凹面一樣,土石沿著這個凹面滑下來,然後在坡腳形成舌頭形狀的堆積。

 

不管泥流或土流,和河流沖走河裡砂石的情況並不相同,河道中砂石的移動主要是受河水的沖力影響,這種力量並不容易搬動大石塊,但是泥流或土流主要是土體本身的移動,而不是由水的力量來推動土石的,飽含的水份只能說是一種潤滑劑,可以幫助泥土移動。所以,當上游地區開墾後,雨水沖走地表的土石而流入河床,使得河水帶有大量泥砂而變得黃濁,這並不能稱為泥流或土流。